Tuesday, December 23, 2014

What to Do in New York

  • 9/11 Memorial, New York

    9/11 Memorial

    A moving memorial of the tragic 9/11 incident. The beautiful park with ponds is definitely worth a visit. Book in advance.
  • Empire State Building, New York

    Empire State Building

    One of New York's trademark sights. Climb to the top and see the stunning skyline – be it day or night. Book in advance.
  • Rockefeller Center, New York

    Rockefeller Center

    One of New York's iconic skyscrapers. Take the tour and definitely check out the observation deck. A must-visit.
  • Statue of Liberty, New York

    Statue of Liberty

    This is New York in one sight. The iconic, majestic statue is an absolute must-see while visiting the city.
  • Chinatown, New York

    Chinatown

    One of New York's famous neighbourhoods. The atmosphere here is really something – same as the deals you can get in the marketplaces.
  • Little Italy, New York

    Little Italy

    One of New York's famous neighbourhoods, unfortunately almost gone from the map. Enjoy the atmosphere while it lasts!
  • 5th Avenue, New York

    5th Avenue

    Perhaps the most iconic avenue in the world. Browse the super-expensive shops and breathe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 Big Apple.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ew York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One of the symbols of New York, and possibly the world economy. Worth a visit for the architecture and its iconic status.
  • Brooklyn Bridge, New York

    Brooklyn Bridge

    The iconic suspension bridge is an absolute must-see. Walk its length and take in the New York skyline.
  • Macy's, New York

    Macy's

    New York's iconic department store. Get anything you ever wanted here. Great selection and service.
  • Wall Street, New York

    Wall Street

    Despite its importance in global world, it is just another street. Lots of little shops and great eateries around. Do not miss the famous bull!
  • Trinity Church, New York

    Trinity Church

    A majestic 17th-century church and a beautiful piece of history in New York streets. Many famous people were buried here.
  • Ellis Island, New York

    Ellis Island

    Used to be one of the busiest immigration islands and the so-called „gateway to America“. Nowadays, it holds a museum.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One of the largest art museums in the world. Features countless collections of different artworks. A must-see for art lovers.
  • Charging Bull, New York

    Charging Bull

    If you happen to be near Wall Street, take a look at the huge bronze statue of the Charging Bull. Especially popular with tourists.
  • Strawberry Fields, New York

    Strawberry Fields

    A touching memorial to John Lennon and his work and a gathering place for the fans. Peaceful and perfect for thinking.

Saturday, October 20, 2012

錢多壓力少前景佳 美媒列最被低估的12種職業

CareerCast.com網站推出年度最被低估的行業清單。這些薪水優厚、雇用前景佳、壓力較少、體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剛進入職場或想改行的人較有機會,有些工作甚至不需大學文憑。

1. 計算機係統分析師 中位薪水:7萬8148元

這些分析師研究整套計算機係統和程序,對如何改善組裝、管理和更新技術提出建議。對此職的需求極高,工作相當獨立。預計這個職業未來十年將成長22%。

2. 土木工程師 中位薪水:7萬8133元

在各種工程師薪資中,土木工程師較低,所以不太受歡迎。但目前對重建橋梁、公路和其它基礎設施有極大需求,都需要土木工程師,現在土木工程師短缺。

3. 獸醫 中位薪水:8萬2190元

獸醫短缺,從事這個職業可管理自己的時間,嬰兒潮一代正處於最富裕的人生階段,且他們都有寵物。

4. 生物學家 中位薪水:7萬3285元

研發生物武器的軍方需要生物學家,醫療照顧也需要生物學,但這個領域未吸引很多畢業生投入。

5. 市場研究分析員 中位薪水:6萬1236元

美國成為超級消費國,市場研究的地位也大為提升,產品或服務都需要市場研究。但多數人卻不認為市場研究是職業,許多人考慮從事營銷,但營銷並非市場研究。

6. 會計師 中位薪水:6萬2174元

會計師是非常踏實、有保障的職業,不論經濟好壞,都需要會計師。經濟衰退以來,企業的會計受到審視,更顯示需要會計師。

7. 法律助理 中位薪水:4萬7159元

法律助理有多種工作選擇,不論是在律師事務所,或公司的法律部門。不需要讀法學院,而且不像律師,不用老是加班,案件不是全靠你。

8. 經濟學家 中位薪水:8萬9223元

雖然從房市到華爾街,多數行業仍受經濟衰退嚴重打擊,但經濟衰退對經濟學家卻有好影響,公司現在聘用經濟學家來預測銷售。

9. 校長 中位薪水:8萬7122元

擔任校長就是管理和領導,卻不像在教室教書的壓力那麼大。校長的職位較高,權力較大。盡管學校受到市、州和聯邦預算削減嚴重影響,但前景開始改變。

10. 水管工 中位薪水:4萬7186元

不需大學文憑,且眾多嬰兒潮水管工即將退休,使該行業的前景亮麗。不論衰退的經濟發生何事,多數人對水管知之甚少,需要找專業人員修理漏水或水管。經濟和房市好轉後,將有很多新浴室和新廚房待建。

11. 電工 中位薪水:4萬8179元

不需大學文憑,科技進步,大量嬰兒潮電工退休,使這個工作需求很高。若在公司工作,薪資費率統一,薪水就不高,但若成為獨立包商,賺錢潛力和獨立程度就大為提升。

12. 汽車技工 中位薪水:3萬6200元

不需大學文憑。隨着汽車科技發達,對汽車技工的需求也提高。這個職業在1960年代很受歡迎,現在很多嬰兒潮汽車技工退休。

The Truth About Thread Count

The high thread count story hit the bedding market in the mid to late 1990s and has since dominated all conversations about sheets. Now over ten years later it's still the focus of questions asked the most by our customers. Honestly, we wish there was a simple answer. The truth is that it's just not that simple, thread count is one metric that should be looked at when considering sheets. At Linenplace, frankly, we don't even think it'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Sheeting Quality Indicators

Fiber Quality
Yarn Size
Finishing
Thread Count & Construction
Fiber Quality: 100% cotton sheets are by far the most popular and widely used type of sheets. (We do also like silk, cotton/silk, modal and linen; but we’re going to focus on 100% cotton.) There is a huge variety in the quality of 100% cotton sheets. The highest quality cotton is long staple cotton. Staple refers to the length of the cotton fiber; the longer the fiber the better because it creates stronger and finer yarns. Among long staple cottons, the longest are Egyptian extra long staple and Pima (sometimes called Supima).

Yarn Size: The fineness of each yarn is what the term yarn size refers to - the higher the yarn size, the finer the yarn. (think of men’s suiting where they often speak of 100s wool etc) Finer yarns allow for lighter, more supple fabric. The yarn size in quality sheets is typically between 40 and 100. Up to 120s may be used also, but are pretty rare (and the resulting product very expensive). Higher thread counts are created with finer yarns, as more of them can be woven into a square inch. Also, super fine yarns can be twisted together, creating 2 ply yarns that can then be woven into sheeting. When 2 ply yarns are made with a very high yarn size, they make a nice product that is not at all weighty or blanket-like.

Finishing: After the cotton yarns are woven into a fabric, the fabric needs to be finished. This includes singeing and mercerizing. The singeing process is vital; it burns off the tiny fuzz that can later develop into pilling on your sheets. Mercerizing is a treatment conducted under tens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strength, luster, and affinity for dye. Bed linens of lesser quality may not be singed or mercerized.

Thread Count & Construction: Thread count is simply the number of threads per square inch of fabric. These consist of vertical threads (warp) and horizontal threads (weft) woven together. Construction refers to how the thread count is achieved (# of warp and weft yarns, # of picks in the weft, use of 2 ply yarns etc.) To achieve higher thread counts, sometimes 2 ply yarns are used and sometimes multiple yarns (picks) are inserted into the weft. The FTC has ruled that plied yarns should each only be counted as one thread for the purposes of thread count. This is not enforced, but in response the market has moved more toward single plies with multiple picks as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achieving higher thread counts. In weave quality terms alone, the best fabric would be made with single ply yarns and have a single pick; but the highest thread count you can get with this type of construction is about 400. Above that, 2 ply yarns and/or multi-picks must be used.



The buzz about "single ply" in the last five years or so, was a reaction to customers feeling cheated by the concept of 2 ply. (meaning a 300 thread count construction made with 2 ply yarns and called a 600 thead count) But the "single ply" concept has its own problems, as stated above. Sheets made with "single ply" yarns but with 6 to 8 picks do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the best feeling or highest quality weave - - but they do achieve the higher thread count in a way deemed more correct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the FTC.

In a quality product, the incremental comfort value of thread counts over 300 is very little. A 300 thread count can feel far superior to a 1000 thread count. Thread count has become a simple metric used by marketing people to capture interest and impress with high numbers. The problem with mass produced high thread count sheets is that to keep the price down, important elements of quality must be sacrificed, meaning in the end the customer gets a product with an impressive thread count but that probably feels no better (or even worse) than something with a lower thread count.

How does this happen?

Weaving with 2 ply yarns that do not have a high enough yarn size so the end product feels heavy and blanket-like.
Inserting multiple yarn threads (picks) into the weft. These are often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We’ve heard of as many as 8. This practice increases the thread count but otherwise really has no practical or useful purpose.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picks and yarn size used it can also make the product feel heavy.
There is no simple answer to the thread count, ply and pick game; there are thousands of combinations that will make a beautiful product. We've seen excellent examples of every type of construcion (thanks to quality fiber, yarn size and finishing). Keep in mind that with higher thread counts, price and quality do tend to go hand in hand. An extremely high thread count sheet at a very low price is exactly what it sounds like: too good to be true.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you have to spend a small fortune for quality sheets - just don't fall into the thread count trap. Unfortunately, a lot of companies don't make it easy to be well informed. At Linenplace, we do our best to present you with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find the product that's right for you. We would like to encourage our customers to focus less on thread count and more on the other quality indicators (fiber quality, yarn size, finishing and construction). We believe you will get a better, more comfortable product that truly represents quality and value.

Friday, October 19, 2012

酸性体质易致癌?人体酸碱理论的是非真假

  酸碱说改变了现代人生活
    一个关于人体健康的新理论正逐渐流行,那就是人体酸碱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酸性体质”造成的,这些疾病涵盖了当前几乎所有的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并且说大部分癌症患者的体质都是酸性的,因此提倡人们食用“碱性食物”。这一理论的出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信任,成为他们奉行的金科玉律。

    ●一封关于人体酸碱与健康的电子邮件为何能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酸碱理论始作俑者真实身份是谁
    ●酸碱理论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酸碱理论的提出者身份成谜  记者追踪“酸碱说”邮件的源头
    有读者向记者透露,他频频接到一封邮件,都是朋友之间转来转去转到他这里的。邮件标题上就讲,这是一封教人健康知识的邮件,请发给你认识的人,如果照此做了,那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记者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收到过这封电邮。
    邮件的内容是,台北一位年轻的张先生不幸患了癌症,肺部长了如小孩拳头一般大的肿瘤,就在绝望之时,张先生遇到了台湾马偕医院的前任院长吕革令博士,吕博士说他“发现癌症病人血液检查的结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应。长期素食、且生活接近自然的佛寺僧尼,由于体质都偏属优质弱碱性,所以尚没有发现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吕博士大胆地断定,在弱碱性体质的状态下,癌细胞是无法生长、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吕博士建议张先生少吃酸性的荤食类,多吃碱性食物,另外可吃绿藻和带壳菱角汤,改变体质,如果五年内不死就没问题了。结果五年后,张先生的肿瘤真的消失了。于是,张先生就为吕博士广为宣传这一理论。现在很多网络转载的理论都是从这一邮件中选摘而来的。比如测试人体酸碱度的测试题目,哪些食物属于酸性,哪些属于碱性,在这封邮件里都有。
    那么,这封邮件又是从哪里转来的呢?经记者查询,此邮件内容和《远离恶习成就新生活:毁人一生的99个坏习惯》一书中的一个章节几乎一模一样,该书的作者署名为金海。但是记者向出版此书的出版社打听,却没有获悉作者的真实身份。

    又是一个身份成谜的“名著”作者
    无独有偶,在一本名为《找对病源,碱回命》的书中,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说法。该书在内容简介中就说,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也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肿瘤、癌症以及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痴呆和少儿发育等,都与体质酸化有关。
    该书作者的身份介绍为专业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十余年的医生,记者试图联系他,但遭到了拒绝。据该书编辑刘女士称,这书卖得挺火,作者为成都某中医院的医生,但她既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其具体工作单位,更没有见过面,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他人进行的。但是,刘女士一直强调“这很正常”。
    同时,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却惊奇地发现,对于同一个“酸碱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居然也有三种说法。先是有报道说,江苏南通双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双林在2001年提出了“酸碱平衡”的理论,也有人说,谢勤教授是人体体液酸碱平衡理论的倡导者、中国首部酸碱平衡理论的专业书籍的作者,还有人说元素与酸碱平衡理论是由元素平衡专家许庆国提出来的。真是众说纷纭,让人一头雾水。

    不求甚解的酸碱生活  一个铁杆挺碱派的尴尬遭遇
    酸碱理论还真的影响了不少人,在记者身边,就有很多人相信这一理论,小艾就是其中之一。
    小艾是一名白领,工作之余经常会到一些健身馆锻炼,做SPA、瑜伽等,健身馆的教练就提倡他们这些学员要多吃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等等,而少吃酸性食物,比如肉类、禽类等。小艾觉得这一理论听上去挺新鲜的,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饮食潮流,不管是从医学还是营养学角度讲,人本来就应该多吃水果和蔬菜,这肯定是没错的。于是,她就开始关注这一理论。
    在网上,小艾还搜到很多关于这一理论的延伸内容,讲得也都头头是道。比如说,人体正常pH值为7.35-7.45,平均为7.40,呈弱碱性,而低于7.35这个数字就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是因为现代人摄入鱼、肉、禽、蛋、大米等大量酸性食物,使得体内pH值降低,导致了一些现代病的产生,像是无缘无故出现身体疲劳、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头昏、失眠、便秘等症状,但是到了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毛病。这些理论都是一些国际著名专家提出的,比如日本教授等。不仅仅有理论,还有一些测试项目可以检测自身的酸碱度,比如做一些测试题目,或者用PH试纸测试尿液等。小艾两项都测试了一下,发现自己还真是酸性体质,从此对这一理论深信不疑。
    通过网络购物,小艾买了一台可以生产碱水的仪器,专门用来生产碱水喝,还改变了饮食,从荤食主义改成素食主义。但是小艾的这个改变给朋友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一到朋友请客吃饭时,小艾的要求是最苛刻的,荤菜一点不吃,油腻的甜食点心不吃,不喝酒,喝水也不喝碳酸饮料,就是矿泉水也要喝碱性的水,一桌饭菜,基本没几样是她能吃的,弄得请客的朋友不好意思,她自己也没吃饱。以前,喜欢美食的小艾可是大家心目中的铁杆饭友,可是后来,朋友们渐渐都不带她吃饭了,省得大家尴尬。

    从无荤不欢到强迫吃素
    除了小艾这些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也对酸碱体质论深信不疑。赵先生就是如此。
    去年上半年,赵先生因检查出了高血糖,医生让他多注意身体。回家后,家人就对他的饮食开始控制,让他少吃油腻的东西。妻子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健康广告,广告中的专家说人要多喝碱水,保持体内的弱碱性,人患上高血脂、糖尿病等主要原因就是吃了太多酸性食物,并且现场比对了正常人和病人的体液酸碱度。妻子看广告说得挺有道理,于是就开始强迫他只能吃蔬菜水果,并且为他买了很多碱水喝,以及一些碱性的保健品。可是赵先生是无荤不下饭的人,但为了健康,每天只能硬着头皮吃一些又寡又淡的蔬菜,以前的他从来不喜欢吃水果,但如今在老婆的“逼迫”下也只好勉强吃几口。于是,赵先生整天直叹这种和尚日子太难熬,真不知道是谁提出这么一个“整人”办法的。
    那么,这一理论到底有没有科学性?

    南京名医遇到了新问题  中医名家差点被病人“雷倒”
    28岁的史小姐工作很忙,经常要在各地飞来飞去,竞争的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让她尝到了亚健康的滋味,动不动就感冒,食欲也不佳,常常失眠。有一次,她们公司招待外地来的客户,在饭桌上,大家免不了要谈起保健方面的话题。邻座的一位女士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亚健康吗?那是因为你是酸性体质的人。酸性体质的人基本上都会得亚健康。”
    “我是酸性体质?”头一次听说这个名词,史小姐大为惊讶。邻座的女士告诉她,“不信,你就到网上查查,现在非常流行的保健方法。”晚上回家后,史小姐迫不及待地上网查询。果然,网上有很多关于酸碱体质和酸碱食物的介绍。而且再一问,她周围注重食物酸碱度的人还有不少。她开始相信这一理论了。
    从那以后,史小姐在日常饮食中就特别注意“酸碱搭配”。她想,既然自己是酸性体质,那么酸性的食物就不能多吃。但有一点,她一直搞不明白,按照网上的说法,葡萄属于碱性食物,但葡萄吃多了,胃酸好像也会多。史小姐变得越来越糊涂,她决定找医生咨询,看看医生能否给她一个明确的回答。
    “医生,我是属于酸性体质的,您看,该吃哪些食物呢?听说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我经常吃小苏打,是不是就能预防很多病呢?”当她跟王挺医生提出这些问题时,王挺一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南京市中医院养生康复中心主任王挺,也是金陵名医馆主任,他是一位中医名家,多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对多种慢性疾病有较为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在被问到对酸性体质有多少了解时,他认真想了一会,笑了,“我也是前几年从媒体上看到这些名词的,这些说法应该是民间的说法。在主流医学上,并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专题。”
    王挺说,按照媒体上的有关酸碱体质的说法,这些内容应该是属于“基础生理学”的范畴。凡是医学院校的学生,都要上这门基础课的,“但不论是我上学时候学的基础生理学教科书,还是现在医学院校学生学的基础生理学教科书里,都没有有关酸碱体质方面的内容。”
    所以,当有些病人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也只能这样回答,“目前医学上还不承认这些说法,既没有关于酸性体质碱性体质方面的专题试验研究,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论文。”

    体检说明人的健康状况跟酸碱度没有必然关联
    王挺主任的反应非常有代表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在医学上非常有建树的专家,当听到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说法时,第一反应都是自己是不是落伍了。
    南京市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杨江生告诉记者,他在第一次听到酸碱理论时,开始也是非常惊讶,以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一门新的科学理论?于是他开始寻找这方面的资料来研究。在网上他发现这种理论铺天盖地,很多健康网站也都以科普的方式推荐这些理论,但是在他看来,这些理论虽然看上去煞有介事,但总感觉太过片面,而且有些地方讲得根本不符合医学常识。并且杨医生还发现,一般提出这些理论的大多会附加一些保健品广告或者某位医生的门诊热线,不太可信。
    而且杨医生说,邮件中所说的僧尼因为素食,身体都处于优质弱碱性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因为他也曾为一些僧人体检过。结果他发现,这些僧人身体确实属于弱碱性,但他们的身体状况并不像吕博士说的那样“优质”,相反,有些僧人因为长期素食,有些营养缺失,容易贫血,也容易出现所谓酸性体质易出现的疲乏犯困等症状,而且还容易患上一种低蛋白血症。
    酸碱体质到底是怎样确定的?酸碱平衡理论真的对健康有益吗?难道这世上还真的有酸人和碱人之分?记者找有关专家学者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戎丹妍)

    人体酸碱理论的是非真假
    酸碱性体质之说的强势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虽然也感觉它说不清、有时也会自相矛盾,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都逐渐接受了它。对人体健康而言,这到底是福是祸呢?

    ●酸性体质和癌症到底有无因果关系
    ●人体的酸碱度自己能不能测定
    ●常吃碱性食物就长寿且生儿子吗

    人体酸碱度的秘密在哪里  世界上到底有无“酸人”
    对于酸碱性体质的说法,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教授表示,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这些词。
    孙伟教授说,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是偏碱性的,之所以这么稳定,原因在于人体有三大调节系统,分别为体内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肾脏调节。在体内缓冲系统调节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它的“工作原理”就是,体内酸多了,有碱性物质来中和;碱多了,又有酸性物质来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人会加快呼吸,将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则呼吸变缓。肾脏也很重要,它能吸收碱性的碳酸氢盐,并排泌酸性产物。
    人体的血液不可能靠吃、睡就“变酸”,只有当以上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被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孙伟教授说,在医学上,如果体液pH值低于7.35,就属于“酸中毒”,而这是严重的疾病,必须治疗。“酸中毒”主要有一过性和长期性两种,一过性酸中毒可以迅速恢复,比如暂时性呼吸道梗阻,机体产生无氧代谢,导致血液偏酸;长期性酸中毒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肾小管酸中毒,多由药物、风湿免疫疾病、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引起,二是肾功能受损,导致体内的酸性物质排不出去。如果血液偏酸,要立刻就医,光通过饮食、休息自我调节是不可能缓解的。
    人体出现酸碱不平衡的状态,通常是患病所致,例如在快速减肥或罹患糖尿病时,人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明显增多,甚至出现酸中毒。
    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酸性体质人,因为不管是在医学临床还是在研究中,只要一个人的身体偏酸,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处于酸中毒状态,不出几天就必定会死亡。

    小便的酸碱度与血液的酸碱度不是一回事
    之所以酸性体质在这些年被频繁提起,这可能跟临床上酸中毒疾病较常见有关。孙伟教授说,人体酸碱平衡紊乱有四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其中前两者较多见。就酸中毒的治疗来说,首先要从“治本”着手——由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由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岛素。根本不能靠吃“碱性食物”来解决。
    而且,虽然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但人类在长期适应膳食的条件下,体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以保障内环境(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围,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造成人体代谢失常。
    网上还有“通过测尿液的pH值来判断体内酸碱度”的说法。孙伟教授说,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碱度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酸碱度。尿液酸碱度是与饮食相关,吃肉蛋奶时,尿液会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会相对偏碱一些。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它的pH值不能代表血液的pH值。并且,血液酸碱度不是自己在家能做的。医学上要求抽动脉血,还要完全隔绝空气,家里显然没这个条件。

    人体酸碱度与健康有何关系  肿瘤患者是酸性体质乃因果倒置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酸碱性体质论”中很吸引眼球的一点,60多岁的陈女士就非常信奉。
    为了防止得上肿瘤,有一天,陈女士专门让女儿到网上查找酸性比较强的食物有哪些。在女儿查到的食物清单中,她惊奇地发现,我们常吃的鸡、鸭、鱼、肉、蛋、米、面、油、糖、酒等都属于酸性食物。这下子陈女士可就犯了难,不吃鸡、鸭、鱼、肉、蛋她倒是能做到,但米、面、油这些都是日常饮食中最基本的食物,不吃这些,还能吃啥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主任李苏宜说,这样的担忧没必要。肿瘤有很多种,每种肿瘤的诱发因素都不同,目前公认的致癌因素不少,“但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并没有人体酸碱性和肿瘤诱因有关的这个说法。而肿瘤是各种综合因素所致的,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不是一个酸性食物或者碱性食物就能诱发的。”
    “酸碱性体质论”中有种说法,癌症患者100%是酸性体质。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专家认为,不是酸性体质导致了癌症,而是癌症病人在治疗中服用了某种药物导致了酸中毒,是代谢出了问题。

  长寿是吃碱性食物吃出来的?
    老许也对“人体酸碱平衡”理论中的一些说法想不明白,如果按照酸碱体质的说法,常吃碱性食物长寿,但在盛产寿星的新疆,那里老人的饮食以肉和馕为主,蔬菜摄入不多,还喜欢喝白酒,肉和酒都算酸性的,这似乎跟长寿和健康的规律相悖啊。
    “其实,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有规律的生活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新疆的百岁老人大多生活在农村,那里空气质量较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压力较轻。最关键的是老人都会自我调节,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相关专家分析,他们的长寿好像和常吃碱性食物的理论沾不上边。

  控制酸碱度就能决定生男生女?
    如今,关于酸碱性体质的话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健康的范畴,而且延伸到了生育的领域。结婚两年的吴女士,正准备要孩子。朋友告诉她,网上有种说法,多吃碱性的食物容易生儿子,多吃酸性的食物容易生女儿。难道通过饮食可以轻松实现生男生女的愿望?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南京地区的几位妇产科专家、生殖领域的专家,几位专家认为,在碱性环境中含Y染色体的精子比较活跃,易优先受精而生男,在酸性环境下含X染色体的精子易优先受精而生女,从理论上来讲,这个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想通过饮食来改变人体酸碱度以影响胎儿性别,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有人仅凭味道来确定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识。比如醋和苹果虽酸,却是碱性食物。正确的说法是,凡经消化吸收代谢后以产生钾、钠、钙、镁等阳离子为主的属于碱性食物,而产生磷、氯、硫等阴离子为主的食物属于酸性食物。有些味道颇酸的水果,如柠檬、柑橘、杨桃等,进入人体后经代谢会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后者经肺呼出体外,剩下的阳离子便占据优势,故仍属碱性食物。而吃起来并无酸味的肉、鱼、蛋、米和面,经人体代谢后产生的阴离子较多,却属于酸性食物。
    关键问题是,我们所吃的食物并不会轻易改变人体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体内的酸碱度是相当恒定的,因为体内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缓冲物质,像碳酸盐、磷酸盐和蛋白质等,它们可以防止体内酸碱度发生急剧变化,使身体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时机体还能通过肺、肾等脏器进行调节,以保持人体生理需要的pH值。因为这些缓冲机制,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经过的第一关就是胃,然后才是肠。在这样的缓冲机制下,任何食物在胃里都呈酸性,到了肠里就都变成碱性的了。
    因此,试图通过饮食来改变体内的酸碱度是不可能的,利用调节饮食的酸碱度来人为决定生男生女的想法更是不切实际的。

  食品引起酸性体质的研究报告根本不存在
    “酸碱性体质”一说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惑,在营养学家看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江苏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袁宝君教授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近年来,有关食物酸碱性质的宣传文章很多,但诸如“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的宣传,却在误导居民健康饮食。有关专家在检索了全球近50年来1000多篇有关机体酸碱平衡的论文,也没有发现因为食品酸碱性引起酸性体质的研究报告。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学的学者将食物燃烧后剩下的残渣溶于水,再测酸碱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矿物质成分。在食物的化学研究中,食物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为成酸食物和成碱食物)。分类根据是按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灰分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的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而钾、钠、钙、镁含量较多的灰分则生成碱性溶液。这种研究主要用于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在食物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很多。
    但食品化学研究与食物进入人体后复杂的代谢有着天壤之别。食物分为酸碱性是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跟食物进入体内以后的代谢变化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

  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为属于碱性食物
    中国营养学会特别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作出了澄清:“‘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
    “现在所谓的酸性碱性食物说,是脱离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来说事的,缺少了基本的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也是缺少科学证据。正常人体具有很强的电解质调节功能,包括人体的呼吸、肾脏等系统,可以把身体恒定在一定范围,而不是靠碱性食物来中和的。”袁宝君如是说。

  人体酸碱浓度是一个动态平衡
    南京市中医院的谢英彪教授说,人体酸碱度的正常调节是通过血液自身、呼吸及肾脏的调节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在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摄入和产生酸性及碱性的物质。正常情况下,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人体胃酸的浓度很高,但是血液中的酸碱度仍维持在正常范围,便证实多数正常人具备自身调节水平。
    “所以,不必过于关注食物的酸碱度,即使某天或某顿吃的酸性或碱性食物多了一些,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不会对健康有多大妨碍。”谢英彪教授说,现在有些厂家为了宣传、推广碱性水等保健品,极力宣扬酸性食物有害论,这是不正确的。
    袁宝君教授也认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都是根据近年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而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将鱼、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归类为“酸性食物”,将使人们在选择食物时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张星)

来源:现代快报 

精确社交网络被指成耍流氓工具:LBS沦为帮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2日 05:21  南方都市报微博
南方都市报城市周刊封面:精确社交南方都市报城市周刊封面:精确社交
<p></p>
  混搭的微信、小圈子的Path、情侣专用的Pair、只爱陌生人的陌陌……
  社交网络越来越细致、精准、目的明确,我们称之为精确社交
  近日Facebook上市,号称活跃用户高达9亿,让人不得不直视社交网络的急速进化。
  人数上限150人的Path、被民间称为“约炮神器”的陌陌、什么都有的怪胎微信、只有情侣二人使用的Pair……
  在经历了什么人都可以是网友,谁都在你的社交网络中的泛社交时代后,人们开始探索更具选择性的社交模式,正如现实生活中在没朋友的时候努力结识一切人,在朋友数量达到一定基数后则会开始挑剔。
  后Facebook时代的社交网络不再盲目追求多和全,而是将人群通过地理、兴趣等划分成精确的小组,社交的目的变得更为明确,摄影控一起去采风,吃货们就得一块大吃,这样的改变也说明我们多么害怕寂寞,科幻小说中那些不需要真实接触的未来在目前看来很难实现,键盘和网线其实只是大多数人想拥有真实接触的有利工具,而已。
  精确社交,这是我们创造的新词———它指向的就是当下越来越目的明确、细分化的社交方式,不是你用哪一个社交网络的问题,而是你在不同的需求下选用不同的社交网络的问题———当选择变得越来越多,熟人社交和生人社交分离、强联系和弱联系分离,我们可以有更科学、更细致的社交管理,可是,我们因此而摆脱孤独感了吗?
  啧啧,连婴儿都有一批专属的社交网络了
<p></p>
  这个社会的胖子会越来越多!据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医学院和社会科学部教授James Fowler研究,社交网络有传播肥胖的可能。虽然其发生过程尚不清楚,但肥胖与社交网络一旦建立关联,减肥的时候,还需要戒社交网络吗?
  不过,想戒更难!一周前的Facebook上市,就已经被认定为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在这社交网络的浪潮之下,躲得躲不了被灭顶是一说,想要不湿身?除非你不用电脑,或者穿越回归到黑白版本的诺基亚(微博)、摩托罗拉(微博)年代。况且,社交网络许诺的是一个灿烂的未来。一个有着英雄惺惺相惜的圈子,一个有着近距离时空关系的现实,一个能够舌灿莲花、喋喋不休、无人嫌你烦的场所。依照麦肯锡只坐头等舱的逻辑而言,说不定,一个社交圈就等你免费坐一趟头等舱,可以售出自己的产品、兴趣、智慧,甚至本人。当然,前提是你得找到社交圈。因为,在各种社交网络横行的当下,你得分得清,你在售卖顶级鱼翅的时候是不是面对的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大学生、邻里、吃货、书虫都有自己的专属网络
  5月29日,Facebook的股票狂泻近10%,跌至30美元以下,而几天前,这个互联网童话的男主角扎克伯格才刚刚把自己在Facebook上个人页面状态改成了“已婚”。有人说,这是一个蜜月的开始,另一个蜜月的结束。
  其实,如此说法未免目光短浅、心胸促狭。殊不知,即便Facebook的股价犹如暴雨天起航的飞机颠簸不已,但起飞就已经像是刺向华尔街天空的一针鸡血———更多的人怀揣信奉上帝般的虔诚认为,前方风急雨骤,但分分钟就会万里晴空。因为,Facebook们掀起的是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前两次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建立以及雅虎、Google的上市)。在社交网络这个系统中,Facebook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处于中心位置,但一些新型的社交系统,例如,Path、陌陌、Pinterest、Instagram、Thumb、Foodspotting亦在以自己独特的所在吸引用户。新星不断诞生,黑洞不断发展。当然,其信仰的背后是基于这些社交网络的革命性。
  有关网络社交,早在江湖上流传这样一个质疑———你永远不知道电脑的那头是人是狗。而新兴的社交网络则是彻底将这种想象力的苗头按压至瞎掰的谷底。不管是定位社交、兴趣社交、圈层社交,各种细分的、精确的网络社交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除非对面的那条狗亦有大学身份、懂得品鉴1982年的波尔多红酒,或者也读得懂康德。
  关系,说起来挺庸俗。但话糙理不糙。唐寅的雅集不就是拼酒、泡妞兴趣班吗?常春藤盟校不就是政客们的欢场吗?网络社交不过就是将这古今中外的社交网、兴趣班搞成了“相见不如怀念”的意淫版本,当然,有些人更以见面为直接目的。且别说大学生、邻居、阅读、美食等各种细分社交网络的风行,就连婴儿都有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诸如Totspot、Odadeo、Lil Grams、Kidmondo等一批婴儿社交网络全都是在贯彻关系“从娃娃抓起”。
  不管二逼或天才,你的朋友圈不会超过150人
  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关系网,在这社交软件中却愈发显得明显。看着洋洋洒洒的关注名单,自豪得要像交际花接受眼光膜拜时频频且优雅地点头。不过,亦有孤寂凄凉的时刻———当你振臂一呼,指望朋友能给予襄助之时,甚至只是想邀得陪你过周末的人,那些名字沉默得就像黑洞一样,意兴阑珊到恨不得把这帮人与软件一并删除。这叫连锅端。而在这混沌错乱的年代,在这个人情寡淡的社会,大把的锅正煮沸着,大把的锅也正让你恨不得连锅端。
  Path、朋友圈的模式正是一剂心灵鸡汤。看着微博那几千、几万不是僵尸的僵尸粉,平日里再活跃的强关系也难以以朋友的姿态出现。而在Path与朋友圈中,这种弱关系则会被打破,烂友滥情的社交关系被避免。
  英国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可以拥有1500名社交网站‘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大约150人的‘内部圈子’。社会圈子的数量增加,人脑的智力负担显然要呈现级数变化。”而这150定律从原始社会开始即是如此。一个部落超过150人就会慢慢分化成两个,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150人。寄希望于网络可以拓展社交圈,甚至期冀社交圈无限大的人怕是只能目光迷离地看着这“寥寥”150人兴叹。
  城市沙龙式的社交注定要回归到家庭式聚会。分享视频、分享照片、增加表情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这种分享勾勒出的是更亲近的私密关系。如果说,Path通过150个朋友人数上限刻意勾勒出客厅式的私密的话,那么,Pair就完全是情侣之间的闺房亲密了。在这封闭的二人世界,窃窃私语、卿卿我我、恩恩爱爱。早知有此社交软件,某个把微博当QQ使用的公务员在与美女调情之时,就不会引来无聊看客的集体围观了。
  签到、约炮、邻里服务……LBS消解距离,却又沦为帮凶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但在坊间,它被称为Lo-cation Based Sex,中文为,一切不以泡妞为目的的社交网络都是耍流氓。
  这是豆瓣(微博)上一个自称“驰骋社交网络多年,向来以智慧而非蛮力约炮”的青年自述:“在数位素未谋面或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性轮番摧残下,我的意志和三观几近被击垮,终于在两周前默默地删除了陌陌。”这位青年笔下的陌陌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炮神器”。当然,亦有人天真地奢望在陌陌上能找到真爱。
  除了陌陌之外,邻居社交、附近的人以及各种签到都是对真实的物理距离的回归。在烽火、家书、电报、电话的时代,跨越距离、消解距离是人类的愿望。而进入网络社会之后的天涯咫尺零距离是幸福,亦是劫数。不需要眼巴巴地绝望地看着远方的人时,反而愈发陷入对周边人的好奇之中。网络诞生的意义在于消解物理的空间距离,却反倒过来,又服务于物理的近距离,成为物理空间的帮凶。泡夜店时,即便是孤零零地坐在一旁,不敢与一旁的美女搭讪,也想知道究竟身边的这些人是何许人物。长夜漫漫,孤枕难眠,青灯草床辗转千次,还不如找寻同样失眠的人慰藉。找寻物理空间中的“知音”,LBS不仅是给了狗一样的鼻子,还顺带附着了丈量距离的雷达。
  不过,正如成败萧何。陌陌等定位服务自然是提供了与帅哥、美女们鏖战的机会,同时倒也容易泄露马脚被哪个正室追杀,或者是陷入仙人跳的圈套。而邻居除了能相互守望的同时,亦要担心是否会被某些不良用心的邻居利用玩一场尾随或者整蛊的游戏。因为,有美国机构调查研究,15%的受访者会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已离开家,35%的用户会利用智能手机公开目前的所在位置,而盗窃前科犯中亦有78%的小偷会利用定位软件盯梢“客户”。
  以兴趣为主题的社交网络不过是古代兴趣小组的升级版
  在这世上,有人会为伯牙断琴,有人会闻雅香而动。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磁场。并且,在这磁场之中结交守望相助的知音。他们在现实中的关系很浅甚至是没有,但大抵都有重英雄惜英雄,相见恨晚的情愫交织。
  而在Twitter、Facebook、微博这些社交网络中,英雄们往往有生不逢时的错觉。他们激昂地抒写诗歌,却被水泥森林般的死寂掩埋激情;他们给出自己小儿的一张“尿床”写真,却也被捧臭脚者误以为有惊天巨作问世;他们拿出一块家传的上好宝玉,只差上面没写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却被一帮围观者质疑是真是假。只叹:我很忧伤,我很厌烦,我很愤怒。我空有粉丝成千上万,却仍缺知己者一人。我恨不能兼容于世人,通达于天下。
  一个音乐狂再也不用在Facebook接收那些与你品味不一的朋友们的音乐分享了。听起来,有些背信弃义,但实在是件快事。基于社交图谱的朋友圈往往是同学、同事,时过事移,恰同学不再少年,稀少了的不仅是头发,还有共同话语。同事亦是共同纠结在职场中,远近亲疏难控,怕是一时难以将兴趣完全分享。而兴趣网络则是呈现出高度近似的气息圈地,兴趣让这些英雄们心气相通,当然,二逼与屌丝们也一样找到自己的欢场。只要有共同兴奋点,即便相隔天涯,亦会嗅着个鼻子凑到一起。
  不过,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于长江看来,这种兴趣社交网络不过是兴趣小组在网络时代的延续而已。“古今中外自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而网络不过是充当了更便捷工具,从社会组织与交往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他认为,这兴趣社交不过是鸟枪换炮而已。

Path:小圈子内的熟人社交
  Path是什么?只有熟人能看到,并且有人数上限
  Path翻译成中文就是小径的意思,虽然是外国人研发的APP,却很有禅意,曲径通幽处不正是高级私人VIP会所那旮旯吗?Path强调的就是这一份私密性。
  Path的牛逼在于,它是排斥陌生人的:不通过好友申请就无法看到你发的内容,并且有一定的好友上限,不能无限分享给所有人。
  其实,想要证明一个APP是否真的好用受欢迎,还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鉴定———腾讯山寨它了吗?在腾讯微信最新更新的4.0.1版本中,新增了一个功能叫“朋友圈”,活脱脱就是国产Path,从侧面充分证明了Path的价值。
  “如果说Facebook是城镇的话,那Path就像是一个家庭,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交网络,但都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但我们更愿意向亲朋好友敞开心扉,尤其是重视小圈子的中国人,Path的出现简直如同福音。
  Path玩什么?你的废话和秘密只有熟人才能看到
  当你对某事件发表看法时却担心与老板政见不一,犹豫后还是按了退格键;又当某愤青爱用各种社会新闻刷你的屏,但出于同学关系不得不保持关注;某闷骚女每天必须上传十张她的同一角度同一pose的自拍照如影随形,但她是坐你隔壁的同事无法屏蔽……你的网络社交圈逐渐越来越像business而不是原本单纯的友谊。总有些话你只想说给某些人听,总有些事你不想某些人知道。
  第一代Path添加好友上限人数为50人,更新后增加到150人,也就是说,必须是熟人好友,才会进入到你Path好友的名单,你发起Path来也更像跟朋友唠嗑而不是公共演讲。虽然有50人的上限,但其实最佳的Path友数量应该是10名左右,这样你既可以放心地刷屏不用担心被鄙视,也不用看太多的刷屏而接受过多垃圾信息。
  Path还有一个贴心功能就是状态只分为醒着和睡着,躺在床上完成了一天的表达欲望之后,点击月亮键,屏幕就会暗下来,而你的好友就会收到“某某在某地睡下了”这样一条状态。更新中文版之后,如果你刚好睡不着又醒来打开Path,就会自动发出一条“某某在某地夜不能寐”的状态,这时如果有好友也正好醒着,天就可以聊起来了。
  Path怎么玩?
  1.欲擒故纵型———用来鄙视其他大众化社交模式。秘密嘛,就是没有人知道就没有了作为秘密的价值。所以,有的人就是想告诉别人我有东西不告诉你,就像当年的加密博客,不想说你大可以烂在肚子里,非要搞得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才高端吗,Path可以尽情满足你这方面的需求。你可以截图一张,再发上微博、人人、豆瓣这种开放式的社交网站,说几句暧昧不清的话,比如“还是Path比较清净”、“哈哈哈某某某的Path好好笑”等等与广大人民拉开距离的话,充分体现了“我有你无”的优越感。
  2.华山之巅型———明星在上面放心地自爆隐私。这种类型的Path属于高度机密,不少明星名人申请了Path就这么玩,好友严格控制在10个以内,说的发的都是自己真实生活,真是实在憋不住了一定要跟人分享的东西:比如今天又买了个两万的包,拍了某某广告还没上抢先在Path上传一点花絮,见不得光的女友合照发一发……这种玩法已经不仅仅是社交网络的分享机制,更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玩到这个份上,真的有点决战紫禁之巅的岌岌可危感。
  3.话痨刷屏型———更像朋友之间的交换日记。“我要快点介绍几个朋友玩Path,不然每天都被你刷屏好痛苦啊!”被朋友拉来开了Path的小蔓对朋友诉苦道。原本在微博上惜博如命的人,到了Path上立刻尽显话痨本色。不用担心刷屏会被不熟的朋友翻白眼,也不用担心会被上司觉得你是个话多不稳重的人,更不会被原本仰慕你的小粉丝发现你原来常常百无聊赖。Path副总裁马特·范霍恩表示:“Path是一个较小的网络,针对你生活中最亲密的好友和家人设计,因此人们也愿意分享更多内容。”这就意味着,相对于微博、豆瓣网、Facebook等等这一类开放型的社交网站,Path更像朋友之间的交换日记。
  Pair:情侣之间的社交,异地恋的福音
  Pair是什么?人数上限2人,亲密社交
  当前最主流的社交网络形式有两种,一是基于关系图谱的Facebook,二是基于兴趣图谱的Twitter,当然,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交方式需求下,无论是基于关系还是兴趣图谱的圈子都已无法满足更精细和个性化的需求,人们普遍陷入了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亲密的圈子越来越小的困惑中,于是,基于移动私密社交的Path和情侣专属社交应用Pair应运而生。
  从Facebook到Path,再到Pair,我们看到好友上限人数从5000人缩减到150人再到2人。在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社交网络对个人情感生活关注的侧重点转变,更是当下社交网络所精细化和个性化现状的体现,由此也决定了他们的产品属性:大众社交,私密社交,亲密社交。
  爱她,就为她写一个APP吧
  知道理科男是怎么拍婚纱照的吗,答案就在《生活大爆炸》的第五季最后一集中,他们的摄影师是谷歌(微博)卫星,不花钱就能让全世界都知道,理科男浪漫起来,地球都会颤抖。不过《生活大爆炸》毕竟是虚构的次元,再好的情调也不过是像素拼凑的。
  而现实中的理科男在用代码给女友制造惊喜的时候,也顺便造福了人类。这个理科男叫王俊煜,那几行代码叫做“Together”。
  “去年12月,我结婚了。我的对象是朱大力。”这是王俊煜在博文《There's an app for you》中跟公式一样清晰直接的开场白,然后,她就去山景城出了三个月差,直到4月1日才能回来。
  “三个月两地相处的时间里,用GoogleVoice打电话,用GoogleChats进行文字和视频聊天。还有,Line、Path、Kik等各种应用都是我们保持联络的方式。”分隔两地对谁都是一个挑战,不管通讯有多发达,“始终还是觉得有很多缺憾。比如,思念对方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想什么。”
  徐志摩在思念对方的时候会写一首诗,而王俊煜则是写一个APP,“大概在2月份的时候,开始构思一个给情侣保持关系用的应用。”2月底的时候他开始学习安卓开发,然后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开发,“和所有的创业项目一样,这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也很曲折和怀疑人生。花了六七个周末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第一个版本。”
  其实,Together的基本想法非常简单,就是两个人一起拍照片,一个属于两个人的照片墙。打开它,拍照,马上就会上传,女生拍的照片用红色表示,男生拍的照片用蓝色表示。不需要点好多次按钮,也不需要在通讯录的几千个人里面去选择要分享给谁,不需要进行各种后期处理,没有多余的功能,没有赞,没有评论,也没有分享,也没有滤镜。拍了照片,对方就能看到,在Together的世界里,绝对可以海枯石烂天荒地老,前提是要有网络信号。
  这个应用已经在GooglePlay发布,遗憾的是目前仅支持GalaxyNexus并需要邀请。
  天生一Pair(对),情侣可以玩“拇指吻”
  Together不同于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甚至Path,在社交上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它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其实,这种针对
  情侣的应用不止Together一个,相对成熟的还有Pair。
  和Together一样,Pair也是诞生于成员自身的需求,Pair是5个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同学创建的,他们离家来到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其中3个小伙子非常想念女朋友,于是通过一个24小时的马拉松编程做出了Pair的原型。Pair的口号是:Be together,when you're apart. Pair只允许情侣间一对一使用。
  Pair让喜欢成双成对的情侣们,有机会把爱的二人世界从现实生活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比如Pair允许情侣之间不受限制地发送甜言蜜语(可以像微信一样,发送语音、文字、图片、位置)。
  Pair除了拥有Facebook、Instagram或者Path上都有的照片和信息分享的基本功能外,它还包含了情侣专属的功能。例如,其中包含叫做“拇指吻”的甜蜜想法。情侣在屏幕上按下拇指,用户拇指接触屏幕的任何区域时,它都会显示指纹,当两个拇指对齐时,两人的手机就会震动起来。
  更加贴心的是,每个Pair账号只能与一个账号配对,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云端,当你与对方解除配对关系后,你将无法访问这些数据。当你和对方恢复关系,以前的数据会自动恢复。诚然,或许由于受众群体有限,Pair始终无法变成像Facebook那样大众化的社交产品,但Pair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为专属人群保留了曾经最甜蜜的回忆,无论是携手共度或各奔东西,曾经的亲密往昔都幻化成字节数储存在远方持续运转的服务器里,变成永久的记忆。
  微信
  精确社交时代的四不像怪胎
  微信是什么?
  回顾一下,你的手机应用里什么时候从各种“某聊”或者“某信”,只剩下了一个“微信”?大多数人会回答:哎?还真是这样,除了微信,其他的用着用着就不用了。不过要是一部摄像机把这个过程拍出来,那可真是一部手机通讯和社交界的《甄嬛传》。
  作为“皇上”的你大概还以为后宫太平无事,“妃嫔”和谐幸福,还以为想用哪个软件都随着你,其实你们的宠妃们早就在竞争中长出了三头六臂,八面玲珑,或者竞争不过香消玉殒。
  就拿我们三头六臂“女主角”来说,2011年,微信一共发布了45个不同终端的版本,平均1.15周发布一个。她的slogan从“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最时尚的手机语音对讲软件”,变成了“最火爆的手机通信软件”,最终到了今天的“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她笑得最好,至少目前为止,不知能否笑到最后。
  在经历了45个不同版本的变化,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牛逼又暧昧的说法却无法告诉大家:现在的微信,到底是神马?
  回答一:它是可在手机上发语音短信的东西!
  正确。2010年加拿大手机IM软件(说白了就是手机上用的MSN和QQ)KIk“一夜爆红”创造了15天增加100万用户的记录,擅长“借鉴学习”的腾讯哪里坐得住,据说光是他们内部就有5个团队竞争,最后还是广州邮箱团队抢得先机,1.0版本的微信出炉。
  紧接着talkbox又给腾讯提供“灵感”,2.0版的微信配备了语音信息,这简直是老花眼患者的巨大福音,从而也揭开了许多80s、90s抱怨父母喜欢语音骚扰的序幕。
  回答二:它是约炮利器!
  咳咳,实在没法说这个答案不正确。
  微信在2011年8月推出的2.5版本,加入了LBS功能,就是“查看附近的人”,这是约炮界发展的里程碑,虽然微信产品总监刘乐君声称这个功能是“走进生活”比如拼车或者卖二手产品,天知道这位总监到底是真纯洁还是假正经,不过这次用户“噌”地迎来爆发性增长。
  直到3.0版本出现后,微信“约炮三驾马车”全部现身:摇一摇、漂流瓶和查看附近的人。无论是摇一摇看看“谁和你同一时间摇”还是“捡起一个漂流瓶听一段五音不全的歌”,微信彻底开启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社交时代”。
  回答三:它是“搞乱生活”的生活方式
  这个回答无可挑剔,特别是在4.0版本全球上市后。
  4月19日,微信4.0版本浴火重生,它看上去更加像一个社交平台了:每个用户多了一个在线的个人相册,可以创建和存储图片;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可以用半公开的形式发布图片和文字信息(包含粗略的位置信息),并分享到腾讯微博……
  有人调侃:禽兽啊,先是蹂躏了kik talkbox,现在连Instagram和Path也不放过。的确,单从结果上看,微信是这场“精确社交”的浪潮最成功的冲浪手,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4月25日,4.0微信在港澳台内地四地的appstore社交类别占据了榜首,虽然它不是第一个玩家,也没发明什么“独特的动作”。
  可是这样的“贪心”,可能意味着“失控”。
  在它还是第一个回答“免费发语音短信”时,微信以通讯录为主要链接,这是铁当当的“强联系”,没有什么比你的电话号码本更扎实的社交关系了。
  但是到了第二个回答“约炮利器”时,陌生人的“弱联系”也进入了。好吧,无论你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免费语音至少都是私密进行的,比如说,你那几个女友应该不会知道彼此的存在(呃,忽略导向偏差,就事论事吧)。可是当进入第三个回答阶段时,微信有了太多社交网络的功能,但是用户却是熟人和陌生人夹杂,新朋友旧朋友混乱。你上传的一张照片,熟人和陌生人都可能看到和评论,若是你的两个女友同时评论了这个照片,那么你的生活恐怕要面临一个“崩溃式结果”。说白了,用户关系越乱,平台越不稳固。
  在现在社交网络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注重功能区分的时候,微信像个怪胎,远远看上去是个身材火辣的美妃,但是走近一看不禁大惊:“爱妃!你怎么两个脑袋,每个脑袋六只眼睛!”皇上,你可长点心吧。
可能会流行的社交网络们
  Burpple
  1.爱得瑟的吃货请聚在一起
  Burpple:根据《移动新发现》的描述Burpple是一款综合了Path和Pinterest元素的美食分享应用,让人们随时随地分享美味佳肴照片,发现新的美食创意。
  这款应用在亚洲市场上特别是中国人群中应该会迅速得到响应,澳洲人都知道亚洲人喜欢在餐前为食物留影,要不怎么会建立“亚洲人拍食物的照片”网站!而大部分喜欢转发陆琪、作业本、星座,还有各种心灵鸡汤的不拧巴姑娘们更致命的共同爱好也是非得告诉所有人,每天吃了什么。肯德基(微博)他们拍,标准句式是:“啊,今天要肥死了!”星巴克也得留念:“抹茶星冰乐,你怎么还不来啊?”大排档,五星级酒店,私房菜馆,只要是个吃饭地就有人热衷于分享,但有个问题是尽管有些同样无聊的人会回应,大部分人看见自己的社交网络页面被满屏幕食物给占领了,心里依旧会骂娘吧。
  所以Burpple的诞生给这群爱拍照分享的吃货们一个集中地,圈一块得瑟去吧。
  不过读图为主的社交网络有个更明显的优势:直接。这群吃货们用美食图片直接刺激饥肠辘辘的加班人,而他们同时用美食照片为商家做了最直接良好的宣传,同Path一样,Burpple做的是熟人社交,谁都知道来自朋友的餐厅推荐远比广告有效,所以已经有餐厅准备入驻该社交网络,用图片去直观地推荐餐厅了。
  2.和线上爱吃的人一起面对面共进晚餐
  Grubwithus:花费25美金得到的与陌生网友真实相聚的机会,大家一起干的事是吃饭。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但却意外被看好的社交网络,尽管社交网络的意义是希望用户们突破地理界限无障碍交流,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们依旧更信赖现实中的朋友,真实的碰面才是他们心中最深的渴望。
  于是用晚餐这样一个概念,把网友从线上拉到线下的grubw ithus发展势头凶猛。它对地域的限制相当严格:现在的服务区域只在美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且能接受聚会的餐厅还在发展中,但人们还是挺满意。
  不知道如何扩大社交圈是现代人都面临的尴尬问题,G rubw ithus显然是期待用新科技让人们相识,再用传统社交方式使人们相知,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那些害怕社交的人真的会从线上走到线下?万一见光死怎么办?万一一起吃饭的人居心不良怎么办?在芝加哥求学的中国人Jesscia虽然被G runw ithus 打着“real friends”的页面说吸引,却还未参加一个真实晚餐。
  如果这样的社交网络来到中国,可能会有两个明显走向:约炮的人们来相聚或是大家一起来相亲,当然也可以说后者是间接的约炮。现在的中国社交网络现状是和网友谈人生容易,真实地碰面吃个饭却没那么简单,假如G rubw ithus的用户们大部分都是真诚的吃货,也许现实接触几率会高得多吧,要知道吃货也是世界上最单纯可爱的生物。
  3.遗愿都相同的人彼此会更有亲切感?
  Mylast wishes:发布遗愿的社交网站,把一群闲得蛋疼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会使用这个网站的人都是上辈子在一起,这辈子也必须在一起的命定朋友,首先它的作用如此之无聊,但还有如此这般的一群人认真对待。
  遗愿都相同的两个人,三观一定不会相差太多,这样的精神伴侣想必至少在线上会有个愉快的交流。也许他们的对话会如下:
  “啊,我特别想在死前好好吃一回大蒜,不用担心口臭!”
  “对对!支持!棒呆了!我也是啊!一起!我要穿着大裤衩吃!”
  然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出现大啖大蒜的两个人,他们诡异的愿望在彼此的鼓励下都实现了,这可能才是my last wishes社交网络的精髓:分享目前没勇气完成的愿望,在他人的鼓励下努力去达成。这感觉就像做坏事一样,一个人总觉得心慌慌没底气,一旦成众就觉得没什么了。
  陌陌 “只爱陌生人”怎么就变得低俗了呢
  陌陌是什么?随时随地认识周围的陌生人
  自从APP软件下载开始普及后,人类似乎就进入交友饥渴症的状态,基于各种目的建立的社交族群软件恨不得以每半周的速度进行升级和更新。陌陌就是自微信后,成为社交、交友界的下载之神,关于它还衍生出种种版本的神鬼志异和猎艳传说。陌陌神奇之点在于它的移动社交功能,它基于地理位置进行社交。下载完软件,就相当配有了一把开往世界之门的钥匙。它神秘,你永远都不清楚非主流照片后面究竟何人长何面孔;它随意,你可以通过陌陌认识周围任意范围内的陌生人,查看对方的个人信息和位置,免费发送短信、语音和照片以及精准的地理位置,简直就是弱化版的FBI侦探软件。
  类似于陌陌的还有Badoo,它也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站,它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让用户直接操控自己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多人从陌陌转向Badoo,不仅是因为陌陌有越来越低端和情色化的倾向,更重要的原因是,Badoo比陌陌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其国际化,并且对于同志的容忍和接纳度更高。
  陌陌怎么了?成了带有情色意味的“约炮神器”
  网络上关于陌陌有个著名的段子:“一对异地恋人每天在陌陌上聊天,彼此的距离始终都是1000km。情人节晚上她回家,习惯性打开陌陌,发现双方的距离只有1km,再刷新,只有0.9km,她明白发生了什么,激动地走向门口……当晚,他们的距离只有-5cm。于是第二天,他们还是分手了。陌陌,发现爱的距离。”这当然是一个有内涵的段子,越来越多的网友和手机用户把陌陌改称为“约炮神器”,网友低俗化陌陌的原因在于,用户几乎以零成本或超低成本恋爱,一旦发现手机上出现100米以内的目标,就可以凭孤独寂寞冷为借口,消解对方的戒心。更多年轻用户则是把陌陌这类地理位置社交软件当成调侃和谈资的搞笑软件,在深圳茶餐厅、仙踪林和寿司店等常见到年轻学生围成一团拿着手机调笑,深大一年级学生Amy说,她曾亲耳听到几个男生评价距离他们0米的一名女生只是照片漂亮,人却奇丑无比。同样的还有Badoo,它的照片墙也有一定误导性,很多人在见过0距离的真人后都大呼上当。
  地理位置这类的社交软件、网站似乎真的变味了。这样未免有些伤害软件和社交网站最初设计者的心。当别人口口声声说陌陌情色、沦为情色神器时,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创始人唐岩在回复媒体时称,地理位置的社交意味着网络交友与现实交友可以完全融合,最终成就一个移动端的社交王国,这个想法从来没变过。或许,网友和手机用户更该学会如何对这类地理社交软件免疫,或者有预警被骗的方式,未来,也许还能出现专门针对这类社交网站真人头像辨真假的软件。
  精确社交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吗?
  今天的社交:庸众的事业
  城市头条
  文/谢湘南
  按我的理解,人生在世,作为社会人与自然人,有三种社交方式,即与神(包括自然万物)的交往、与自我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圆满的、让人成为人的社交概念。而今天我们谈论社交的时候,基本上指的是后者,即与他人的交往,这是一个狭隘的、不圆满的社交概念与意义指向。社交定义的狭隘化,促使它成为一种社会工具,而不是人的思想方式与智识景观。也导致它成为貌似以信息交流为主旨的社会人群的一种扁平化的“事业”,我把这种意义失足了的社交,定义为“庸众的事业”,它是现时代人的自我工具化、表征化与物质化的体现。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今天,与他人的社交,或许就是地狱式的社交,人们在地狱式的社交中,以各种电子表情,说着谎话,获取感官刺激,娱乐与狂欢。娱乐化成为社交的主流倾向与目的。人们将社交精细化、明确化、细分化,其实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庸众社会的一员。
  在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与诸子百家的时代,社交的概念还是圆满的,那时候的人,不仅善于与神对话,与自然万物交谈,还与自我进行辩论,与他人的交流,基本上也是面对面的。那时候,社交即意味着目光与目光、声音与声音、精神与精神的交锋与共融。社交就是一场感官的共舞与思想的华美宴席。社交的目的是更深入地认识自我、探索真知、探求真理。
  那时代流传至我头脑里的社交印象是古希腊式的剧场里的辩论,从哲学家的思维洞穴中,我看见三条人所背负的西方神的咒符:欲望、知识、言辞。他们的社交场景,几乎都围绕着这三道咒符展开。先哲们试图能以自身的智识,揭示与洞穿这些生命的谜团。
  今天我们翻看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对话”,是思想式的社交的文本再现;孔子的《论语》,同样是师生之间的社交景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描绘了最本真的社交方式,三个人的组合,以“行”为轨迹,行是出发点,也是过程与目标本身,而让“师”突显出来,找到“师”,即是社交对境界的追寻。“师”作为真知的象征,即是各种社交的核心。沉思、倾听、辩论———是古典式社交的“三段论”(三种方式、三个层面),也是让社交成立的三个经典画面。然而在今天,在电子时代的社交中,这三个画面都已远去。代之以聒噪、起哄、狂欢,这些特质,我们后面再详细分析。我们先来看看近现代社交悲剧图景。这一图景,可以从尼采身上找到基本色调与主要线索。
  在尼采的时代,人们的社交开始变得有缺陷,与神与自然万物的交流少了。尼采说上帝死了。他的社交方式,基本是与自我的交往(但仍然具有沉思、倾听、辩论的本质)。他发现了他那个时代的诸多“社交问题”,“人们忙于逐利,内心空虚,彼此厌倦得要命,因此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自己弄得有趣一些’,于是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作料,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当做诱人的美餐端上桌’了。”在尼采看来,社交就是一场假话的联欢晚会。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他列举叔本华杜绝社交式假话的行为,来赞美他的这样一位悲观于世界的导师,“他甚至不说那种讨人喜欢的社交式假话,那是几乎一切交往都有的,而且被作家们近乎无意识地模仿着的。”
  尼采呼唤人“成为你自己”,“回归简单和诚实”。他反对、鄙视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匆忙,或者陷在无所谓的虚伪的交往中。他说:“我们时代普遍的匆忙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
  尼采说的怎么如此像当下的中国?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尼采用这样一个超文本,总结了一个与自我社交的时代的“超人”精神,从他之后,社交就走向了狭义,走向了地狱式社交的今天。
  如果说柏拉图时代的社交展现的是“神义论”(宇宙论),那么尼采时代的社交围绕的则是“人义论”(功利论),而当今时代的社交呈现的则是“物义论”(技术论),今天热闹的各类社交无不是建立在技术的革新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类社交网站、社区、软件,都是物化后的人的佐证,是“人是机器”这样一个论断的延伸。
  面向全球的Facebook社交网站,据说有9亿用户,Twitter据说有2亿;而在中国,新浪微博至2012年初,据说已超过2亿注册用户,QQ用户据腾讯的官方数据是4亿多。另外诸如被民间称为“约炮神器”的陌陌、越来越普及的微信、人数上限50人的Path等等各类形态的电子社交服务器,也在迅猛地生长。今天的社交网络,既有庞杂的交流平台,也有以群落划分的各类爱好小组。从宏观到微观,在技式之神的无微不至的服务下,它呈现出越来越明确、细微、精准的趋势与服务线性。但纵观电子时代的社交热潮,无论是体量巨大的Facebook,还是小众聚兴的Path,都在诉说着一种“社交饥渴症”。似乎人类陷入了一种空前的孤独的恐慌,人类从未如此急切地盼望着与他人交流。地球人怎么啦?是都面临着“丧父”与“丧子”之痛吗?
  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一文中曾说:“生活是一种不均衡、不规则、形式多样的运动。一味迁就自己,被自己的喜好牢牢束缚,到了不能偏离、不能扭转的地步,这不是做自我的朋友,更不是做自我的主人,而是做自我的奴隶。”正如蒙田所说的,今天热衷于各类社交的人其实是在做“自我的奴隶”,人们太热爱技术,而成为“技术的奴隶”。
  今天的人普遍已没有沉思的习惯,浅思维与浅阅读成为人的精神体征。人们如此热衷于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电子的恒温来表演自己,是因为他无法静心来面对自己,来思考自身的存在,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活着,来梳理他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来反思自己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与社会取得内在联系。大多数人也丧失了聆听自然与倾听他人声音的能力。今天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群人聚会,不是去听他人说话,不是望着对方的眼睛,或就某个议题发表自身的观点,展开辩论,去贴近他人的心灵,以确认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发现自我,而是各自拿着手机在刷微博。今天这样的场景我们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人们甚至丧失了聊天的能力。戏剧导演林弈华就曾谈到自己观察到的这类情况,一对年轻的情侣在一起,只是问问对方盘子里的东西好吃吗?然后互相致以“还可以”,就没了言语。年轻一代的言辞已退化,不如各类QQ表情那么丰富,这难道不是莫大的对人类自身追求技术精确的反讽吗?
  然而,人们通过社交是否又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呢?答案自然也不容乐观。在各类社交网站,比如微博上,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弥漫着聒噪、起哄、狂欢气息的话语场,当然微博在中国的状况还比较特殊与复杂,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概念。我们还可以国外的类似网站来谈论,比如Facebook,很显然,它抓住了“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然而它解决不了人们的孤独,据说他的创办者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当一个人自我心灵缺失,不能去直面自身时,社交只能让他迈入更大的迷失。技术之神唯一鼓舞人们去做的事就是,做一个机器人。社交精细化、明确化、细分化,就是以它的功能性与功利性,勾引与诱惑那些自我意识缺乏的人成为越来越具体与逼真的机器的手臂。这也是快餐社会的一个需要,现代人恨不得能有人将食物嚼碎了送入他的嘴里,而发明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他最本能的欲望,他就可以不需要自己去体验与思考食物的来历。
  其实这种看似多元的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它真正的作用是促使人走向单一与封闭。因为社交已异化成一种对自我欲望的满足。这种以娱乐、以发泄、以本能的狂欢为指引的社交,它的群体特征自然也具有一种排它性。它激发的是一个庸众社会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许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囫囵吞枣地套用麦克卢汉的说法,通过电子平台,人又重新部落化了)。它与古典时代的社交的目的背道而驰,陷入其中的人,再不可能会像苏格拉底那样思考,那样去触摸与感知阳光;也再不可能,像尼采那样去自省与反思,叔本华的孤独与对真理的绝望。
  尼采说:“一个人只要拥有真正的朋友,哪怕全世界都与他为敌,他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唉,我的确发现,你们不知道什么是孤独。”
  在今天,社交的泛滥,或者也可以说是庸众的“霸道”、技术所制造的强大的流行文化的狂欢。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会有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产生了。这也是我要定义今天的社交是“庸众的事业”的理由。
  当然,我不想以简单的好与坏的言辞做出粗暴的评判,这一大多数人认为是自身福址的“事业”———这一技术的胜利。但我们可以去慢慢发现与确认这种以电子为载体的社交方式,对人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它是让你变成你的主人,还是变成你被共谋了的“自己的奴隶”?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田恬 谢宇野 董馨 赵崇强 谢湘南 见习记者 蒯景怡



世界上素食民族比肉食民族聪明

食肉使人剽悍、使人孔武有力的观念,可能来自远古的野蛮时代,那时游猎氏族、山匪海盗等食肉部族无素可吃,以肉裹腹,攻占农耕文化的国度往往得手,素食者的和平性格总被肉食者的横蛮气势压住,像被视为“黄祸”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在一千年内两次席卷欧洲,这些“文明人”一次次被这些少食蔬菜、纯粹肉食的部族所震撼。因此食肉者勇武的概念在人类的意念中也一次次加深。

但就是这些食肉民族蒙古人,却在十三世纪两次败在了食草民族日本人手下。据史载,那些很少吃肉仅吃一点生鱼片、却大量吃稻米和蔬菜的日本武士,猛悍胜过蒙古人,让那些草原武者和高丽士兵无法近身,在日本沿海兵败如山倒。蒙古人征服世界无敌手的进程在日本人这里得到遏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大家都知道,古罗马是一个富裕到糜烂的社会。即使奴隶也能吃到肉粥什么的。但是在这个社会中最需要勇武、体力和灵敏的角斗士,却是素食者。在罗马语中,角斗士有一个另外的称呼,“嚼大麦者”。这些角斗士平常吃的都是粗麦面包或者是泡过的大麦。电影《角斗士》中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食物,那种黄黄的粘稠样的东西大概是一种豌豆和燕麦混合的粥。要知道他们并不是因为受虐待而必须嚼那个大麦,角斗士一般都是庄园主、富豪、甚至总督的宝贝,虽然他们是奴隶,但这是使他们脸上贴金,让他们腰包鼓突的奴隶,就像现在英国城堡的主人养有高贵的纯种马一样,虽然位在畜生,但如果需要可以比主人吃的还好。而那些罗马奴隶嚼生大麦是因为要战斗,要在生死决斗中冲出一线生机,他们有血的教训,当然知道吃什么对体力和勇猛的毅力更有好处。确实,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饱食酒肉的人,能够战胜这些肌腱硬如铁的奴隶。另外说明一下:生食蔬菜和一些谷物已被许多中外营养学家和医学家证实好处大过于熟食,因更能完好于天然养份。这也是他们生嚼大麦的原因。

还有一个例证能说明素食者的勇和健。那就是中国的少林武僧。因为影视作品的胡写乱编,中国大众一直以为,少林寺的和尚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给这个名刹添了大“污点”了,法师们多次出来澄清,少林寺所有正式门徒都是素食者,严格按照佛教显宗的规矩修持。的确,佛教第一大戒就是戒杀,连武僧们的武器都从没有什么刀剑的,最多是根棍, 不以取人性命为要。吃肉必然要杀生,因而这个禅宗祖庭怎么会公然养着一帮酒肉和尚,而破坏少林在佛教界的威仪呢?少林武士是素食者应确定无疑,他们的厉害,有耳必闻,有目共睹,这说明素食者能胜任比肉食者更轻腾、更猛烈、更坚健的活计。

素食民族聪明还是肉食民族聪明?关于这一点曾有许多争论。其实历史明摆着那呢,自古以来,汉族就是一个素食或被称为半素食的民族,它与周边的那些食肉的氏族部落到底谁聪明,不言而喻。华章典籍、物美民丰,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富有创造性的大脑活跃在天地间。即使在与食肉民族西方列强角力落败的近代,一个西人聪敏还是一个华人聪敏的问题也是自有公论的。



印度因为信奉印度教的原因举国吃素(当然除了穆斯林)印度人是否聪明也是自有公论的。在世界上,智慧之王——数学和哲学都被印度人把持。举世公认,印度人最擅长数学,世界上许多数学大师都是出自印度,以至余习至今,印度成了软件第一国;印度古典哲学超过了古希腊、古埃及,其研究事物的深邃和系统甚至超过了以黑格尔和尼采为代表的日尔曼(德国)哲学,其他国家更是不能望其项背。

东方最有影响的宗教也多发自印度,佛教的智慧和深邃就不用说了,研究和信奉佛教的人,在入门后大都恍然大悟而感慨:太深邃了,太智慧了!确实,有位西方科学家说:越研究越觉得,现代科学不过在证实佛教早在三千年前的发现……更古老的印度教其体系与佛教一样广大而理性……西方广泛流传,耶稣在印度学习十几年后回去而传***……

世界知识界至今最敬仰的古希腊哲学也是素食者缔造,古希腊巨匠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格拉斯全是严格的素食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文艺复兴以来的巨匠中,素食者也不少。我们过去多是略知他们的作品和政治倾向,而对影响他们整个人生的生命倾向知之甚少,这其实是他们最重要、最本质的一个层面。达芬奇、托尔斯泰、萧伯纳、甘地、爱因斯坦(很长一段时间严格食素)他们为什么吃素?因为他们内心都有一种他们认为最神圣的爱和非暴力主义。很不幸,还有一个恶名昭著的人也是素食主义者,他就是希特勒,仅就素食对他智力的影响来说是勿庸置疑的。

以上这些最需要脑力去建造的智慧王国都是素食者所为,真是没什么话可说。

素食者的一个标志就是头脑灵活。嗜肉者的标志是头脑沉钝。中国人曾经因太过灵活了而屡被西人防范。

不少人改为素食之后,发觉自己脑筋灵活了,想象力丰富了,领悟力提高了,思考敏捷了,有些记忆力增加了……总之,脑部的功能明显渐入佳境,比年少年青时状态更美妙。事实上,世界各地自小素食的儿童往往都智能特别高,由此可知,素食增进脑力,该是千真万确的事了。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有同样的观察和判断!“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能而巧”。这是《大戴礼记》里的话,白纸黑字,流传了这么多世代。

为什么素食令人头脑特别灵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西方科学家研究,人脑的细胞原来具有“正”“反”两种的力量,二者产生交互作用,就有活动力。人们每次想做一件事之时,“正作用”的讯息就传出,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细胞又产生“不要做”的讯息,阻止进行,这个就是“负作用”。这样一个要进行、一个要阻止,正反两种作用在脑髓里一层高于一层地撞击不已。而我们要头脑运作得好,思考能力强、判断力准确,必须正反作用协调配合。若要达到这个境界,大脑的细胞一定要得到它们所需要的养份。原来大脑细胞“正作用”“负作用”活动,主要靠麸酸提供动力(麸酸也叫做麦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不过还要维他命B1和B12配合,才可以令大脑细胞发挥出“正作用”,同时,又要有维他命B6和泛酸(又叫做本多生酸)配合,才可以令大脑细胞发挥出“负作用”。而优质麸酸和维生素B族主要是从哪里来?植物和谷物。

人的脑袋主要的成份是蛋白质。许多人因此有个误解,以为只要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就可以“补脑”,过去几十年,甚至营养学界误以为肉类的蛋白质比较“优质”。事实恰巧相反:肉类确实含有大量蛋白质,但这些蛋白质是酸性的,人们吃多了,会而令体内的血液变成酸性。为了平衡这种对身体不利的情况,身体从各部分抽出钙质来中和,又消耗大量维他命B1,结果造成全身钙质及维他命B1欠缺,引起骨质疏松症及其它骨骼问题,而且精神不稳定,头脑活力迟钝,血液循环欠佳。

那么,究竟哪些蛋白质对人体最有利?植物类蛋白,这是因为它含很少酸性物质。蔬菜水果一般都会令人体变碱(虽然有些水果表面上很酸),多吃会令我们的血液呈弱碱性,保持头脑清醒。


大便畅通也是脑力充沛的一个关键。理由很简单:食物若留在肠子里时间一久,即会发酵变臭变毒,引起复杂的生物化学连锁效应,导致全身受害,包括头脑昏沉。凡是多纤维的食物,都有助于大便畅通,凡是鱼肉类食物都有使大便滞留的倾向,因而从这点上说,蔬果也有间接令人思想敏锐的功效。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动物性脂肪黏着力非常强,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洗刷炖过肉的锅并与素菜锅比较就可得出。而肉食者的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被动物油脂附着,变形细化,使血液流通不畅,大脑因而也运行不畅。这一点我们从胖墩型的孩子一般反应迟钝上也可看出。

一位医生告诉笔者:维生素B1和C对脑部运作非常重要。吃素特别容易吸收此二者,结果活力充沛,头脑清明敏锐。“吃肉不多的孩子特别聪明伶俐”——他说这是他多年冷眼旁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