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9, 2012

素食文化:从贵族到大众 食素在东西方的历史传承

英国有个作家非常可爱,写了一本叫《素食主义史》的书。在书中,他洋洋洒洒地论述了从几万年前的类人猿到十几万年前的杂食类人类,再到一万年前的近代人类都是食素的,并且还在书的开头提醒人们亚当和夏娃可能也是食素的。当然这也许只是玩笑,但确有史实证明素食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欧洲贵族精英们,尤其是思想、文化界的青睐,食素被认为具有高贵的“贵族气质”。
在古希腊那个流淌着智慧和高贵血液的黄金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成为素食主义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只有吃素才可以获取纯净的智慧。希腊人、埃及人、希伯莱人最初都是主张食素的,这种风气一开始都是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及至古希腊著名学者毕达哥斯拉的出现,素食主义风潮更是席卷整个古希腊,他的学说成为整个西方素食主义者的宗教。至今还有许多素食者自称是“毕达哥斯拉的信徒”,尽管他在发现勾股定理后也曾高兴地杀了一只猪来庆贺。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莎士比亚、拉菲尔等人开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不知道这些文学艺术领域内的巨匠是否因为贫穷而没钱买肉吃,但至少这些提倡素食的伟大人物也将素食主义的传统深深地印在了那个伟大的时代。
欧洲素食者的这种“贵族”气息延续到了近代,伏尔泰、雪莱、萧伯纳、罗素、爱因斯坦等等都是素食主义者,都极力劝导他人食素。他们不仅以自身影响着整个近代现代史,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接受其饮食传承——高贵的素食主义。
与“西方的高贵素食”相比,东方的素食传统更加大众化,主要与佛教的传播紧密相连。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佛教传入后,开始接受佛教中对狩猎和捕鱼的禁忌。公元676年,当时的日本天武天皇宣布一项法令,禁止食用肉食。在奈良时期到19世纪后半期的明治维新这1200年间,日本人民的膳食一直是素食类型的。不仅佛教,建立在古代哲学如“阴阳”原理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的“食事”(长寿法)和由各种科学证据所支持的基督教安息日的素食烹饪法,都对日本的素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食素在中国的历史同样是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许多谷物和植物。而民间食素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相传夏桀王是在乙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王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后世诸侯大王们以为前车之鉴,便在这些日子斋戒养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也就随之纷纷效仿。初一、十五食素的习俗也就流传至今。
西汉豆腐的问世,使中国的素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其发明人淮南王刘安,更是被一些素食者称为“对素食主义有杰出贡献的古代人士”。这可能有些戏谑的成分,但真正使食素成为一项国民运动的应该首推南朝梁武帝。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549年)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有感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积极提倡素食。公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他认为佛家弟子要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不仅要禁绝食肉,而且还要将有可能影响到清净心的所谓“小五荤”或“五辛”也通通禁食,而在此之前,佛家弟子是可以吃“五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的。食素从那时起就成为汉学佛教最明显的特征,所以在国内谈及食素必定会让人联想到吃斋念佛。
延至宋代,更是有许多典籍记载着古代国人的食素传统。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的餐饮业中已经有专门经营素食的餐馆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的100多种食品,绝大部分是素食,更是首次记载了有中国特色的仿荤素食:假煎鱼、胜肉夹、素蒸鸡等。
再至元明清三代,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愈加丰富,素菜在各种书籍中的记载也越来越多。清末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记录的200多种素食,其丰富性更是大大超过了前代,把中国传统的素食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近代,国父孙中山是提倡食素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年因为革命奔波劳碌,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改食素,于是就有了“戒除肉类、治愈胃疾”的“病者自述”。孙中山因早年行医,深谙营养健康之道,之后他将吃素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并把提倡吃豆腐写入《建国大纲》: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在台湾更是将孙中山推选为素食主义者的偶像。

No comments: